鉅大LARGE | 點擊量:543次 | 2022年01月20日
價值不輸稀土 充電鋰電池資源"全球爭奪戰(zhàn)"正在升溫
外媒稱,近日,為鋰離子電池開發(fā)作出貢獻的科學家吉野彰獲得諾貝爾化學獎,這種電池被廣泛用于智能手機、純電動汽車(EV)和蓄電池等,全球的需求正在擴大。鋰離子電池需求上升正在給原材料領域帶來新的商機。除了商社和資源公司外,電池公司和IT公司等跨界公司也掀起錯綜復雜的爭奪戰(zhàn)。
爭相出手搶占先機
《日本經濟新聞》網站十月十六日報道,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全球重要鋰礦山霍布奇,2020年下半年啟動生產的準備工作正在推進。有一家公司認為,涉足從開采到冶煉業(yè)務的加拿大尼馬斯卡鋰業(yè)公司屬于有潛力的投資對象,并對此進行了出資。那就是倡導"信息革命"、積極投資人工智能(AI)和移動出行領域的日本軟銀集團。
報道稱,軟銀集團2018年四月投入約80億日元(一日元約合0.06元人民幣),取得了尼馬斯卡鋰業(yè)公司的9.9%股權。對軟銀集團來說,這是首個礦山投資項目。該礦山的預計鋰產量為3.3萬噸,軟銀集團將長期直接采購最多20%。首先向軟銀集團涉足的光伏發(fā)電業(yè)務的蓄電池供應鋰。
"對尼馬斯卡鋰業(yè)公司的出資在集團戰(zhàn)略上是極為重要的一步",軟銀集團董事長孫正義如此強調出資的意義。
充電溫度:0~45℃
-放電溫度:-40~+55℃
-40℃最大放電倍率:1C
-40℃ 0.5放電容量保持率≥70%
軟銀集團不斷對移動出行領域展開投資,還看中了純電動汽車不可或缺的鋰離子電池的發(fā)展?jié)摿ΑO正義表示,"將通過科技和能源的融合,進一步推動物聯(lián)網和純電動汽車時代的移動出行革命"。
價值不輸稀土爭奪正在升溫
報道介紹,礦山投資此前一直由資源公司和商社承擔,但在鋰離子電池領域,跨界公司也開始直接采購原材料。推動他們采取行動的是原料分布不均這一問題。
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(shù)據(jù)顯示,2018年,鋰的全球年產量有所新增。產量占據(jù)首位的是澳大利亞,其次是智利和我國。而從儲量來看,智利遙遙領先,其次是澳大利亞和阿根廷。
鋰和稀土等被視為高科技領域發(fā)展所需的重要資源。另據(jù)法國《回聲報》近日報道,鋰離子電池對電動汽車來說是不可或缺的。
《日本經濟新聞》網站報道稱,鋰離子電池的需求持續(xù)擴大,而重要原料的供給來源有限。因此,不能再像此前那樣僅僅依賴資源公司和商社,新競爭者也開始啟動礦山投資。
報道認為,隨著吉野彰獲得諾貝爾獎,鋰離子電池再次受到關注。包括廢舊電池等在內,原料爭奪也有可能升溫。
【延伸閱讀】對我國鋰離子電池崛起,諾獎得主吉野彰這樣看——
十月十四日報道鋰離子電池生產領域曾經是日本強項,但現(xiàn)在我國、韓國公司的崛起令世界矚目。對此,《日本經濟新聞》十月十日刊登了對剛剛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科學家吉野彰的采訪。這位創(chuàng)造了"可充電的世界"的化學家談了他的看法。
吉野彰是智能手機和電動汽車所使用的鋰離子電池的開發(fā)者,是日本旭化成公司的名譽研究員。在此次諾貝爾化學獎之前,他也曾獲獎無數(shù),被稱之為"重新含義了未來之人"。
報道稱,曾經,在鋰離子電池研究和生產領域,日本領先世界,擁有很高份額。但是如今有觀點認為,日本的科學技術實力和創(chuàng)新能力正在下降。對此,吉野彰指出,日本的大學研究已來到拐點。公司的研究也變得和以前不同。有關基礎研究,"10個里有1個取得成功就算好的",預算被縮減。吉野彰認為,要解決現(xiàn)狀,就要根據(jù)自己的好奇心,不關注能用在什么地方,拼命發(fā)現(xiàn)新事物,同時還要做真正有用的研究。"這兩種研究積極地作為兩個車輪不斷轉動是理想狀態(tài)。"
獲獎后,吉野彰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,日本的產業(yè)"(貼近消費者的)下游很弱"。不過,電池本身并非下游,而相當于中游。不僅是電池行業(yè),世界整體的產業(yè)變化,中游在不斷消失。下游和上游直接連通成為成功模式。相當于中游的部分不斷失去活力,這是沒有辦法的。"下游是(美國谷歌和蘋果等)GAFA的世界,因此環(huán)境險惡,但(日本也)必須積極采取行動。"
在談到鋰離子電池市場,我國和韓國正在崛起,日本該如何應對時,吉野彰稱:"從鋰離子電池本身來說,確實如此。在手機和個人電腦等方面,以前日本很有優(yōu)勢。在日本制造所需電池是合理的。如今手機和個人電腦已轉向海外。即使日本的公司仍然存在,也是在我國生產。特意在日本制造電池顯得奇怪,沒有辦法。"
他認為,日本用于鋰離子電池的隔離層、正極和負極等業(yè)務仍表現(xiàn)強勁。"雖然能控制(貼近消費者的)下游最理想,但只要能控制核心技術就好也是一種想法。"
【延伸閱讀】鋰離子電池的前世今生——諾貝爾化學獎獲獎研究解讀
十月十一日報道美媒稱,鋰離子電池改變了世界,而且才剛剛問世30年左右。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三位和此密切相關的科學家。
據(jù)美國沃克斯網站十月九日報道,很有可能,你此刻閱讀此文所用的設備就是依靠鋰離子電池供電。鋰離子電池正在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。它不僅為我們口袋里的科技產品供電,而且為電動汽車、有時還為住宅供電。
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(qū)工程學教授約翰·古迪納夫、美國賓厄姆頓大學化學教授斯坦利·惠廷厄姆和日本旭化成工業(yè)公司化學家吉野彰將平分900萬瑞典克朗(約合91.3萬美元)的獎金。
97歲的古迪納夫成為最年長的諾貝爾獎得主。他還沒退休。
諾貝爾獎委員會指出,這三位科學家"為無線和無化石燃料社會創(chuàng)造了適當?shù)臈l件,為人類帶來了最偉大的福祉"。因此,他們實至名歸。
但是,他們并非以合作的方式完成了發(fā)明,而是在各自崗位上不斷完善彼此的成果而取得成功的。
正如諾貝爾獎委員會所言,鋰離子電池的故事始于惠廷厄姆。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期間,他是埃克森公司的一名工程師。面對未來可能出現(xiàn)的石油短缺問題,該公司投入人力財力研制充電電池。當時的充電電池體積大、笨重,而且輸出功率太低。
惠廷厄姆考慮用鋰元素制造一種新型電池。鋰是元素周期表中最輕、最易起化學反應的元素之一(容易失去電子)。但是,這些讓鋰成為電池理想選擇的特性也讓它不夠穩(wěn)定,容易著火。惠廷厄姆成功研制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鋰離子電池的前身。但是,這種電池有點危險,很容易爆炸。當石油危機逐漸平息時,??松静辉僦匾曄嚓P研究。
然后,到了20世紀80年代,古迪納夫采用了這種設計并加以改進,重新設計了電池的陰極,將電池輸出功率從2伏新增到4伏。但是,電池仍然有點危險,因為陽極的鋰仍然可能著火。
這就要說到吉野彰了:他重新設計了電池的陽極,用碳包住鋰。這樣一來,電池就安全了,鋰不會再發(fā)生危險的反應了。
諾貝爾獎委員會解釋:"隨后,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查遍了元素周期表,試圖研制出更好的電池,但是迄今尚無人成功發(fā)明比鋰離子電池容量更大、電壓更高的電池。"
因此,電池還有很大改進空間。為了實現(xiàn)電池儲存更多可再生能源的目的——足以滿足美國全部能源需求并幫助我們徹底擺脫化石燃料——必須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。電池的價格也必須降低。
2017年,古迪納夫曾告訴《》記者:"當今社會,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們要戒除對化石燃料的依賴,假如我們能生產出和內燃機汽車相同便捷而價廉的電動汽車,我們就能實現(xiàn)公路上沒有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標。"為了實現(xiàn)這個夢想,他仍在努力探索下一代電池。
但就目前而言,鋰離子電池仍然是打造零碳排放未來的最重要支柱之一。